觀察相關法律規範,我們可以將噪音依照來源分為兩大類。第一種是可以直接由環保局按照噪音管制法處罰的噪音(例如燃放爆竹、神壇、廟會、婚喪等民俗活動行為,或者工廠、娛樂或營業場所等所製造超出管制標準之噪音,噪音管制法第23條以下參照);第二種則是應由警察機關依其他法規處理的噪音,大致上而言,指的是由人或動物所製造,難以噪音計進行量測判定的噪音。關於鄰居產生的喧鬧聲、飼養寵物的吠叫聲等,即屬於上述第二種類型。
了解相關規範之後,那對於鄰居噪音應該如何處理呢?大致上來說,有兩種申訴救濟的管道:
一、請主管機關依法開罰:
根據噪音管制法第6條規定:「製造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他人生活安寧之聲音,由警察機關依有關法令處理之。」,應由警察機關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第3款規定:「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,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:…三、製造噪音或深夜喧嘩,妨害公眾安寧者。」處理開罰。
因此,若鄰居不聽勸,持續製造噪音或放任寵物吠叫,妨害公眾安寧時,可以向警察機關舉發,警察到場訪查確認後,即可依法開罰。
另外,如果是在公寓大廈,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:「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、排放各種污染物、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、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。」、同法第4項規定:「住戶飼養動物,不得妨礙公共衛生、公共安寧及公共安全。但法令或規約(例如住戶公約)另有禁止飼養之規定時,從其規定。」,這時候,也可以請求管委會出面制止鄰居發出噪音。若經過管委會制止,鄰居仍然置之不理,此時可以由管委會報請主管機關開罰。
二、提起民事訴訟排除侵害:
除了請主管機關開罰外,也可以直接對鄰居提起民事訴訟,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,即請求法院禁止鄰居不得發出噪音,並請求精神慰撫金。
此外,反過來說,若是遇到不講理的鄰居,明明自己居家生活正常活動沒有發出噪音,但鄰居卻可能因為對聲音極端敏感,堅稱有聽到噪音並不斷檢舉,甚至提出民事訴訟,這時候怎麼辦呢?
其實,一般日常起居的行為即便有發出輕微聲響,仍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,不會認為是侵害他人權益之行為。例如樓上走動時,如果因為樓層板太薄或建商隔音措施做不好等原因,導致樓下鄰居會聽到走動的腳步聲,但樓下鄰居不能因此就要求限制樓上不得正常走動,因為正常走動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之行為(總不能要求他人都不能走路吧)。
這有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易字第1187號民事判決意旨:「社會活動之聲響與震動,是否構成不法侵害他人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,或屬氣響、震動不法侵入他人建築物,應衡酌當地環境、建築物之情況,是否超越『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客觀標準』決定,非單憑當事人主觀喜惡或感受為認定。且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,與他人自由從事一般正常合理之居家社會活動,均屬經營平穩安全生活應有之權利,乃應同受保障,則於相鄰之建築物間,倘他人因社會活動所產生之聲響與震動,未逾一般人於依當地環境、建築物情況相當情形所能容忍之範圍,即難謂不法之人格權、所有權侵害,茲屬法益權衡下之必然。」可以參照。
林明侖律師為臺大法律系學士及碩士,97年度律師高考及格,於大台北地區執業多年,擅長處理各式訴訟案件,是台北首選優質訴訟律師,如有相關訴訟問題,歡迎與林明侖律師聯繫討論。